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

全县粮食总产量达37.85万吨,其中全膜玉米总产量达14.55万吨

2022-09-21 15:56:57 来源:法制建设资讯网

  干旱山区的“神奇庄稼”

  2008年,一种全新的耕作方式在民和县干旱山区诞生,那就是全膜双垄栽培技术。全县试种的数千亩全膜玉米地里,破天荒地种出了700公斤的亩产量,亩均增产超千斤,被山区农民亲切地称之为“神奇庄稼”。

  2007年11月,在民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的王国兰和七八个同事把自然条件恶劣的前坪村作为推广全膜双垄栽培技术的第一站,在这里开启了一段神奇的种植旅程。

  “当年我们到这儿时,没有吃的喝的,没有住的地方,也没有柴火,更没有牲畜。”这是当年王国兰对于前坪村的第一印象。

  “要是产量达不到,我们拿工资赔给大家!” 在动员会上,有村民对于新的种植方式并不支持,王国兰几人当即立下军令状。

  就这样,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2008年4月,第一批全膜覆盖的玉米种子种进了前坪村1300亩的旱地里。

  “我们以前就没见过这么种地的,苗刚长出来的时候,很多人不知道怎么放苗,一些苗都被烫死了。”2008年5月下旬,一株株长势喜人的幼苗打散了村民心中的疑云,大家纷纷钻进地里施肥、松土、除草。

  干旱山区种出亩产千斤粮的消息不胫而走,种植全膜玉米的呼声一天天高涨起来,粮食产量也是一路陡增。困扰民和县干旱山区农民“靠天吃饭”的难题,被一张塑料膜轻轻化解。

  2011年,民和县跃居全省粮食生产第一县,成为受国务院表彰奖励的200个粮食生产先进单位之一。截至今年,民和县全膜双垄栽培技术推广了13个年头,全膜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占到全县总耕地面积的一半。今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37.85万吨,其中全膜玉米总产量达14.55万吨,占到全县粮食总产量的38.44%。

  农牧联动的循环模式

  “过去我们种植的玉米秸秆都是拉回家烧火,费时费力,也不耐烧。而现在的玉米棒子还没掰下来,就有附近的养殖户提前来预定了。”民和县西沟乡一村民说。

  近年来,成片推广的全膜玉米产出了大量的玉米秸秆,为民和县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饲草基础。为切实利用好丰富的秸秆资源,民和县委县政府提出农区畜牧业强县的发展战略,不仅带动了千家万户的养殖业发展,也催生了一大批规模养殖户和家庭牧场。

  截至目前,民和县已建成饲草料加工企业4家、饲草加工点25家、青贮池6058座66.42万立方米,饲草加工总量达到59万吨,玉米秸秆加工利用率达到58%。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676家、养殖大户1685户、家庭牧场5829户,全县牛存栏3.8万头、羊存栏28万只、猪存栏5.8万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解决了农户的有机肥需求,成功走出了一条“以粮带草、以草促牧、以牧聚肥、以肥返田”的高原循环农牧业发展“民和模式”。

免责声明:本站资讯来源于网络及第三方会员发布,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有关任何重要信息都要严格注意核对,谨慎防止金融诈骗,投资骗局,理财陷阱。本站提供的资讯,及用户发布的内容仅供信息传递及资讯分享之目的,并不能理解为我们认可,支持,验证该信息,资讯,观点。有关资金来往,贵金属交易,外汇保证金交易,差价合约交易以及其他金融类交易投资都要严格核实。我们建议您在进行相关重要步骤前,请咨询专业的投资顾问或者金融法律人士。任何浏览用户据此操作视作本人自行决定并自己承担此决定所产生的所有风险。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本网内容均采集自网络,如有问题请将投诉发送到邮箱hyxs2020@qq.com我们会及时处理!

版权所有:金元宝财富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13000000号